ITPub博客

首页 > Linux操作系统 > Linux操作系统 > ERP标准将何去何从(转)

ERP标准将何去何从(转)

原创 Linux操作系统 作者:urinator 时间:2007-08-10 00:00:00 0 删除 编辑
ERP标准将何去何从
2003年,为应对ERP厂商的急功近利和市场的混乱无序,在一片争议声中,由在信息产业部的领导下和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一起,制订并起草了第一部关于ERP的标准规范——《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第一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以下简称《ERP规范》)。

最近,经过3年多的调研之后,与多家大型知名IT厂商一同,同样是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宣布,ERP中国国家标准将在今年出台;并指出,此标准规定了ERP软件的功能、开发管理和实施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适用于企业ERP产品与服务的选型。

标准波及者之“众生态”

自2003年ERP标准推出之初,这一部规范就从ERP厂商和用户处落得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地步!尽管,颁布者宣称,该规范仅是一部行业推荐标准,并不强制ERP企业执行;但作为一部国家的行业规范,ERP厂商们和用户们不得不谨慎考虑这部规范,究竟是可以依靠的后盾?还是发展道路的绊脚石?

制订者之一厢情愿

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角度,制订者寄希望通过设定标准。一方面,过滤鱼目混珠的企业;并且,通过推广标准所蕴含的“优秀产品的思路和理念”,为国内的优秀ERP产品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个取长补短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规范国外ERP厂商所提供的产品,要求他们更加关注和贴近国内用户的需求。这个制订的初衷,不得不让人叵测,所谓《ERP规范》,是否是变相地设定一个准入门槛,把未参与标准制订工作的国内厂商,诸如金蝶,和国外厂商,诸如SAP、Oracle排除在外?

从为用户服务的角度,制订者认为,现有ERP市场的混乱,导致用户无法借助一个标准,选择适合的ERP产品;通过制订标准,可以向身处不规范市场的用户们,提供一个用于选择的最基本根据。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掌握具体标准的却是那些参与规范制订的厂商,在推广ERP标准的浪潮中,很难区分究竟是在推广标准?还是推广ERP厂商自己的产品。针对于此,哪些没有参与规范制订的用户会领情吗?

积极参与者之私心揣测

在ERP领域,各个厂商之间都存在技术的封锁和壁垒,每个客户都希望供应商能为他而个性化,同时,厂商则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都希望所提供的“ERP规范”与自己产品的特性吻合。北京富士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用友软件、神州数码等IT厂商参与了《ERP规范》的制订,并且积极地推广其应用。这不得不让人产生遐想:参与制订标准的厂商是否会把《ERP规范》作为市场竞争的筹码,期望能在和竞争对手的较量中,赢在起跑线上,以此来打压对手。

袖手旁观者之我行我素

SAP、Oracle等国际厂商认为,国际上并不存在类似的ERP规范,仅仅是依靠市场来进行自我完善和调节ERP产品特性,ERP标准完全由客户自己来决定。现有目前国内ERP市场的混乱,而并非标准缺失的结果;因此,作为ERP中的重量级厂商,SAP、Oracle至今仍坚持使用自己的标准和方法,认为制订并推广《ERP规范》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面对即将推出的《ERP规范》,国内厂商“骑驴看唱本,边走边瞧”,一边厢根据自己对产品标准化的理解,做着产品推广;一边厢又宣称,若所推出的规范,真正地符合产品开发和用户需求,那么,自己的产品也自然而然地符合这个规范的要求。毕竟,占有市场份额是硬道理,于是,便有了南北公司的“631标准”和浪潮的“黄金分割点”。

用户之实用主义

大部分用户,从实用角度考虑,认为按照规范按图索骥,“漂亮”的《ERP规范》未必实用;还有的用户认为这只是一个指导性框架,而非标准答案,况且,由于国内对信息化认识的不成熟,还有可能导致ERP标准的负面作用。因此,对于外资和合资企业的用户而言,其大多已与ERP厂商构建了稳定合作关系,对ERP选型都已成熟,不会受到规范的影响;考虑这个规范的权威性有限对于国内的一些小企业影响也将很有限。

标准之争为何涌现

利益驱使

无论是否参与《ERP规范》的制订,出发点恐怕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主流厂商对ERP标准争议分歧之多,大抵不是出于对“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理解不同,而是出于对自我利益的本能维护和最大化追求。如果所颁布的ERP标准不能维护每个企业的利益,那么这个标准命运可真堪忧了。另一方面,在ERP之后,还将有一系列的产品,例如,PDM、CRM、SCM、CPC等领域的规范,可以遵循《ERP规范》规范操作出台。这也不由得使厂商担心:去做,有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去做,万一丰收了,可又是错失良机!

规范实用性难以判断

从ERP本身来讲,首先,其研发和实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工程,标准如果不及时进行修改,对于厂商而言,就会如同虚设!其次,《ERP规范》过多地站在厂商角度上谈技术和产品的规范,把软件中管理需求和产品功能的主次顺序给颠倒过来了;从功能角度出发制订不同软件,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实现同样的功能,但有可能实现的时间、效果和结果都不相同。最后,《ERP规范》本身只是一套标准,一套权重,很难科学综合地评判ERP实施过程,单单从功能上制订标准意义不大。

需求市场不成熟

中国企业用户普遍处于成长和快速变革状态,关于ERP概念和产品在混淆不清,管理模式基本处于流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普适标准的适应力极为薄弱;这一点,从国外厂商袖手旁观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况且,参与的国内企业运用所掌握技术与管理理念制订规范的制度能够和推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实公平地制造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门槛”对厂商进行制约,实在也难以下结论!因此,在现有阶段,以倡导树立标准意识,而非技术、体系角度的标准为宜!

标准中立性令人质疑

标准的制订不应该全盘采用商业化运作,这需要背后有科研经费的支持,而目前制订者们在这方面的准备显然是不够的。现有中国ERP标准制订者倡导的“谁投资谁收益”的这看似双赢的模式,确是一把双刃剑——当《ERP规范》推广越来越像产品的大型市场活动时,它的中立和权威性在急速下降。相对于美国的标准运作组织APICS协会,特别强调自己的独立性,不和任何软件公司有利益关系,中国的ERP标准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标准之“路在何方”

无论笔者对ERP标准化推行之路多么的堪忧,《ERP规范》的既将颁布已成事实,ERP产业从此都将被“标准”所笼罩。限于中国当今国情,各大ERP厂商采取视而不见的鸵鸟态度,也只能是自欺欺人了!但是,最终,市场的力量会在《ERP规范》推广中凸现出来!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937/,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论

注册时间:2007-12-06

  • 博文量
    3868
  • 访问量
    223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