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普及时代还有多远?
尽管ERP(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在中国普及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但ERP走向普及化已是大势所趋。ERP的普及能否变成现实,最终还是由市场和使用ERP的企业说了算。ERP进入中国已经20多年了,它是否已经进入普及时代?让我们听听专家的看法。
ERP产品普及的必由之路
ERP产品能否普及?答案是肯定的。ERP产品作为ERP理念与原理的载体,是企业真正应用ERP的惟一途径。生产企业应当接受并运用好ERP,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ERP的基本原理虽然一致,但是ERP产品却因为所面对行业、规模和生产模式等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普及什么样的ERP产品,如何普及,才是真正的关键。
从目前来看,我国真正能够大面积普及的ERP产品还不多。大多数国内的ERP软件公司在开发方面还处于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增补功能的初级阶段。而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发展迅速,组件化、可配置、可重构、平台化技术、N层结构、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等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对于ERP厂商而言,在应用先进软件技术的基础上,对ERP的功能性等方面进行一次根本性的重新架构,是实现自身产品在市场上真正普及的必由之路。可喜的是,我国一些有实力的ERP软件企业已经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已经付诸实施。
ERP普及能否实施成功,厂商的服务能力是关键。要实现ERP的大面积普及,关键在于ERP厂商的大规模交付能力。提升ERP厂商的交付能力,不能单靠咨询顾问个人的能力,还要ERP生产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规律,不断优化自身的实施方法,提高服务能力。纵观整个中国ERP市场,软件实施人才是一个稀缺资源,因此,除了在产品方面努力以外,强化人才资源建设(包括自身的实施队伍以及合作伙伴的实施队伍)是ERP厂商实现自身产品普及的关键。另一方面,ERP厂商对于实施过程的项目管理和监控,也是体现ERP厂商服务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想普及ERP,厂商自身的实施过程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
此外,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的发展可以帮助ERP厂商有效地提高服务能力。
企业应用ERP需要的基础条件
企业应用ERP应具备的最主要条件是经营基础、管理基础、资金基础和人才基础。经营基础是指企业已经进入健康发展阶段,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有较为成熟的赢利模式,公司管理团队相对稳定,单靠人为管理已经很难支撑企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对ERP和信息化产生了内在的需求。管理基础是指企业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基础数据等方面已经建立和实施了基本的规范。资金基础是指企业有足够的预算来支撑硬件、网络、软件和服务的投入。人才基础则是指企业中有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原理和应用,能够成为ERP厂商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能够把握企业自身需求的特点和重点的人才。同时,还需要专门的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人才。当然,企业领导团队的重视、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也很重要。引入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信息化人才的不足。
反过来说,如果企业还处于勉强维持生存阶段,经营和业务模式不稳定,自己的基础管理还未理顺,相应的人才条件也不完善,就不适合立即全面运用ERP。
ERP普及降价不降质
购买ERP的基本费用不仅包括产品费用,还应包括实施费和后续服务费。对于ERP而言,重要的不是价格,而是性价比。ERP的价位是与ERP应用的复杂程度、软件本身的质量和后续服务等因素相关。就像买衣服一样,买质优价高的,不仅美观大方还可以穿很多年;而买便宜粗劣的,也许只能穿一年。因此,ERP普及并不意味着价位降低。
当然,ERP与任何产品一样,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同样功能的产品价格会逐渐下降。而随着软件公司实施经验的日益丰富,实施方法论的逐渐成熟,实施同样的项目,实施周期会逐渐缩短。因此,ERP的实施费用也会相应降低。这是一个总体的趋势。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708/,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