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生产固然代表着制造业的精益程度,但它的应用条件十分苛刻—良好合作的供应链体系、重复生产的模式是重要的前提
虽然上了一套ERP系统,但Y公司还是觉得问题不少。按照当初的设想,ERP系统将帮助公司按照客户需求,初步实现“拉动”式生产,但运行半年下来,公司总经理季先生发现一个十分困惑的现象,“如果过于注重客户定单、采用‘拉动式生产’,企业的市场风险加大;如果在定单的基础上考虑一定的市场预测,ERP系统则更像过去传统的‘推式生产’,均衡生产的作用大打折扣。”
季总发现的这个现象,在管理咨询顾问严博士看来,属于“片面理解ERP的作用所致”。
MPS中的“水分”
按照ERP的运算逻辑,主生产计划(MPS)是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的前提,也是启动ERP流程的“第一推动”。主生产计划的来源,一般是销售部门获得的有效客户定单,再加上维修服务所需的备品备件。此外,企业一般会考虑一定的预测裕量(实际就是库存),以应对市场需求的波动。
“就是这个‘波动’,让MPS给出的生产计划有了一定的‘水分’”,季总一开始对MPS中含有“保险裕量”的做法有看法,现在,问题好象就出在这里。
Y公司的产品有一定的季节性,通过开展促销活动,新的供货渠道每年都会有所扩大。“为了防止在需求上涨的时候供不上货,在生产计划上打出了一定的‘保险系数’,这很正常。”季总说,“但是,这样做在ERP系统里,会造成物料计划的混乱”。
由于基于MPS的生产计划中有少量产品并非“按需生产”,而是“为库存生产”的。如此一来,后续的物料计划、材料准备、在制品库存都会同步放大。“原本以‘准确计划’擅长的ERP系统,受到了‘不确定性’的冲击”。
为何“拉”不动?
一直辅助Y公司做管理咨询的严博士认为,Y公司之所以无法实现“拉动”生产的根本原因,是确保“拉动”生产的条件不具备,即主生产计划和物料计划都不是100%准确。
“拉动”式生产是以恰时管理(Just-In-Time)为核心的精益制造(Lean Manufacturing)体系的中心思想之一。所谓拉动,就是完全以客户需求为驱动,以“看板”为链条,将后道工序消耗的物料,直接作为前道工序的定单,拉动前道工序的生产。
“销售一个,制造一个”是拉式生产的形象说法。“在生产线上,就意味着后道工序每消耗一个部件,就向前道工序发出制造指令”,严博士向季总耐心解释了拉动生产的逻辑。
在严博士的分析中,Y公司之所以无法拉动生产,并非ERP有什么问题,而是整个生产的驱动逻辑有问题。“整个生产线是以推动的逻辑设计的,即采购计划、生产计划、成本计划,都是围绕主生产计划来制定的,这其实是典型的‘批量’生产概念”。
不过,严博士向季总也指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拉动生产固然代表着制造业的精益程度,但它的应用条件十分苛刻—良好合作的供应链体系、重复生产的模式是重要的前提。”
整体的竞争力
关于“拉式生产”还是“推式生产”的疑惑和争论,在很多上了ERP的企业中不同程度都存在。严博士的经验表明,很多企业对“精益制造”和“恰时生产”模式“大有心驰神往之意”,但是,真正实现“拉式生产”需要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同步提升。不过,Y公司的故事给出了看待ERP的新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整合就是竞争力”。
在生产线上单独看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将其孤立在整个生产线之外;同样,一个企业也是整个供应链上的一环。
“对拉式生产的讨论,让我们更加注重与上下游供应商的合作”,季总后来说,“只有紧密合作,才能减低风险和波动对各自生产线的干扰。”
“大家都知道拉式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提高制造效率”,季总说,“这样做的动机是,可以提高企业对客户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的快速反应。”
但是,“拉式生产”苛刻的运作条件,实际上对处于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整合,才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企业自身才能受益。”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368/,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