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我安静,我不是社会名流,我不是等待“抢救”的材料。
我感谢我眼前这面镜子,在我的头脑发热的时候,总是它使我清醒。
我只是一个作家,一个到死也不愿意放下笔的作家。
----大镜子 巴金
图书馆办了一个纪念巴金的展览,有一些他的日常书信还有他的藏书,以及一些介绍巴金生平的资料。
等着借的书的那段时间,进去看了看。
随手拿了一本他写的“十年一梦”。
第一篇,“也谈望乡”。望乡,是日本的一部影片,听说过,没有看过。反映日本妓女的在南洋的悲惨命运的一部影片,在当时似乎是一部禁片,是在删剪了部份情节后才在中国上映的。巴金的见地倒非常开明,不似一些老学究,拼命抨击这类影片,生怕年轻人就被带坏了一般。
第二篇是“怀念萧珊”。有点奇怪,萧珊,是谁呢?原来,是巴金的妻子。在十年动乱的时候,受迫害致死。巴金对她的感情很深。她比巴金小十几岁,是他的小读者,通过他的作品而爱上了他。
在那段知识份子被批斗、被关牛棚,被劳动改造的日子,她,作为巴金的妻子,所受的精神上的压力远远大于在身体上所受的劳累。在患病的时候,没有进医院治疗的机会,直到死前三个星期,才好不容易送进了医院治疗。
“见到熟人她常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
看得眼泪差点要掉下来……
妈妈曾经和我说过,文化大革命那十年,影响了三代人的前程。
被批斗的老一辈(妈妈的老师),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红卫兵(妈妈那一代,妈妈的大学不上课了,让他们上北京去串联,爸爸的毕业分配停止了,本来是分配到南京军区),还有下一代(知青下乡)。
不只是前程,在那个年代,就连人最基本的生存的权利都在受着挑战。
能活下来,真不容易,就像“活着”里面说过的那样。
看到这里,才明白,十年一梦,原来指的是这十年的动乱。
巴金在扉页中说到,他相信,梦一定会醒来的。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69355/viewspace-112705/,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