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MBA风光一时,在MBA前往往加上“牛人”两字,可惜出生得太晚,毕业时间太短,没有赶上前一班通往成功的地铁。如今,MBA成了最昂贵的学位,动辄数万,很多学校也一窝蜂似的全上马,造出各种合作方式,先上车后买票的,搞的MBA臭满街的样子,甚至有些文化人还拿MBA骂人,说看你傻的跟MBA似的。哎,考上了还要被骂,郁闷。
MBA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并不是通往天堂之路。去年国家教育部也说MBA是中底层管理者,光环褪去了。据说在某些行业甚至人人MBA了,一天上边又来指标了,最后没有办法给了一个管后勤的近五十岁的老哥了。而我考了两年MBA了,这次算是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学校。一句话:得之不易啊。
我之所以考MBA跟我自身的背景有很大关系。我本科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当了一年的老师,觉得无聊就奔向自己向往的首都工作,现在所从事的行业是展览工作,主要在通信、电子方面。由教育方向突然转换到企业,给自己重新定位,重新寻找方向,真的是不容易。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己的功底太薄,特别是经济方法和思维方式,现在自己所从事的IT行业知识也不是很多。常常感觉自己犹如一颗干旱的大树,极其需要知识养料浇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的人脉资源非常匮乏,我的大多数同学都在家乡做老师,所以北京的朋友太少,必须要找机会去交往、交流,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
清华是所有国内学校MBA中我最喜欢的,我的喜欢当然不是说毕业后的可期望高额年薪,我毫不掩饰的说这是每个考MBA的心里帐。其实我更喜欢的是清华那种务实的风格,MBA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高级经济学者的思想,今天的课题就是明天的工具,多实用啊。可是理想终究是理想,实现与否要看能力和机会。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认为第一次考MBA一定要考清华这样的名校,只有这样自己才不遗憾。正因如此,在去年实力不强和准备不够太好的情况下冲击清华。分数出来时候,虽然不高,但是我还算满意。我为我的很多朋友考上清华而高兴,因为他们当中付出的努力比我多,而且很多人也是考了多次的。自己的分数不高不低,虽然不够清华线,但是找个学校还是可以的。记得那时我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是找个学校上呢,还是继续努力再次冲击清华。有一种感觉现在仍然记得:调剂的学生如同卖不出的白菜,到哪里都是被挑来挑去,大有白送人都不要的趋势。当时我还真找到了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学校,可是他们已经招满了,面试机会都没给。最后有个新上MBA项目的学校向我投来了橄榄枝,我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还算是个“人才”,哈哈,心中窃喜。面试时我准备得非常充分,特别是在英语面试中我表现的不错,老师激动地说“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后来那个学校给我来电话说录取了,让我过去办手续。我仔细考虑了很久,还是没有去。因为回想当时面试的老师和同学给我留下的印象不好,质量不高。其实老师和同学的素质,特别是同学的质量是MBA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认真考察。
就这样在略带遗憾的感慨中从第一次冲击清华之路上返回了,但为交往了一些同学而高兴,也为他们骄傲。十月份,我重新整理了一下以前的资料和思路,重新开始了新的梦想。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一个考上清华的朋友很早就给我制作了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要求从三月份就开始复习。可是我了解自己,我是那种三分钟热血的人,怕战线拉的太长到考试冲刺时候没有后劲了,一直不敢看他的计划,怕被“高压”吓倒。
复习中经常接到考友电话的鼓励和支持,也经常“冒充”MBA去参加兄弟们的聚会。其实第二次考试我心里已经有底了,只是考哪里的问题。但是我对心中的目标清华一直望而却步,太难了,太痛苦,不是怕自己实力不够,是觉得“万一”的情况发生机会成本太大,边工作边考试实在太苦了,为了考试我的工作一点都不敢做大动作,即使有别的机会首先考虑的就是复习问题。暂时为了复习牺牲其他的一切吧,机会、时间、情感。清华犹如一轮明月照在天空,皎洁、美丽,但是有些不可及。
报考的时候我决定报考清华和南开,因为这两个一直是我心中的目标。南开也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校园美丽,又走出过周恩来、陈醒生这样的名人,从MBA这个项目上来说是最初的九所院校,而且学费低、竞争压力小。所以综合考虑性价比应该说非常值得。后来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南开MBA项目在2003年被《世界经理人》排第五名,2004年排第九名,2005《福布斯》“中国最有价值的商学院”中排名第六位,从这些指标上来看,南开的实力在北方仅次于清华、北大居第三位,甚至在某些方面强于几所名校。
现在面试已经过了,终于可以去一个自己喜欢的学校了。回想起当初学习的感受仍然记忆犹新。去年复习的时候我也没有放弃工作,每天工作都很忙,下了班回家学习不方便,效果不好,很晚了还要到附近的一所大学里去学习,一个人吃得不好,睡得又少,整天还被寒风吹来吹去,简直是仅剩精神支柱支撑了。虽然现在考上了,可是仍然觉得付出了很多,一点也不轻松,来之不易啊。
写了很多,不知道是否合适,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还是奉劝正在努力学习的有识之士们,考MBA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特点,MBA不是唯一通往成功的路;读了MBA的人也要认识到MBA并不是终点,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和高点,毕业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任务会更艰巨。受到了两次备考“折磨”的感受特别给那些备考的“志士”们:市场经济不需要理由,结果最重要。清华、北大固然好,但是无论你优秀与否,高淘汰率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一定要考虑你能所得到结果。对于第一次备考的兄弟仍然大力支持,勇往直前吧,冲击最高点,年轻没有失败。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78883/viewspace-16215/,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