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Linux操作系统 > Linux操作系统 > 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估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要不要实施信息化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但对于信息化效益的评估却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难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对于信息化效益的评估还没有一套公认的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因此,企业领导人普遍存在一种矛盾心理:由于无法对信息化效益进行有效评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的规划时无法把握信息化投入规模,而即便实施完毕,也无法判断实施成功与否。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及作用机理进行重新认识。
一、对信息化成本的认识
不管怎么看,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统计,国外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已经达到其年销售额的4-5%,国内企业目前投入比例虽然不到年销售额的1%,但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企业的投入必将逐渐增加,但这也会超出国内多数企业的心理预期。
实际上,企业实施信息化前所作的信息化规划一般只是一个短期规划,主要限定在系统实施期间,即便如此,企业对信息化成本的预测也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所作的预算一般仅考虑了信息化实施所需的软件费用、硬件网络费用、培训费以及咨询实施费用,而往往忽视了实施期间所增加的人力、加班费用以及对正常业务工作的干扰造成的损失等等。虽然短期内这些因素都是可以被克服的,但是系统实施完毕后,系统的维护、升级仍需企业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由于企业的业务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整个信息系统也要作相应的调整,系统的投入会更大,这些隐含的成本由于其本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容易被忽视,最终形成所谓的IT黑洞。
二、对企业信息化效益的认识
信息化给企业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管理平台,只要企业能够正确的实施和应用,必将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但企业经营的效益是企业使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信息化)的结果,信息化不是企业取得经营效益的决定因素,而只是促进因素之一,不能简单地将企业经营失败归罪于实施信息化,也不能不顾企业的整体效益而盲目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很难用精确计算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收益。
显然信息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是息息相关的,在目前的状况下,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咨询公司或软件商都是在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后进行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他们的目的只是保证信息化的实施或者说是项目交付,并不为其实施效益负责。当咨询公司或软件商完成系统实施,系统开始运行起,多数项目合同就基本结束了,系统运行后的事就都由企业自己负责解决了。在目前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企业的业务需求也必将发生变化。如果企业自己不能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信息化的效益就更加难以显现了,很多企业信息化的失败便在于此。
三、为什么信息化效益难以衡量?
人们总想用会计方法对信息化的投入产出进行核算,但总也得不出满意的答案,因为信息化本身并不直接产生效益,而是要和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会产生效益。传统的会计方法只能对现有的、显性的业务进行核算。信息化的价值更多的是无形的,难以估计和量化,传统的会计方法对此基本无能为力。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信息化的价值。实际上,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如企业的客户关系、信用、创新能力等这些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因素的价值也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但谁也不会低估其作用,这是造成信息化效益难以衡量的真正原因。
四、信息化效益从何而来?
信息化的效益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信息化技术本身带来的高效。显然,相比于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而言,实施信息化以后信息的传递、处理效率有了飞速的提高;其二,先进管理模式的固化。对于那些管理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而言,信息化为其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基础;其三,协同效应。信息化真正为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以及其他的信息处理服务,建立了更广泛的沟通平台,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使企业能够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平衡协调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降低经营风险。
五、如何评估企业信息化效益
由于目前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基本还是一个短期的规划,对信息化的投入一般也仅限于实施期间,因此,对信息化效益的评估也只能是短期效益的评估,而且,从信息化效益的来源来看,企业信息化的评估不可能全部以会计方法表示。因此,对信息化的评估只能是一种狭义的短期效益评估,只能作为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上不上信息化、如何上还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由企业的决策层决定。
从信息化效益的来源来看,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方面,即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显然,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高效就是显性效益,而先进管理模式和协同效应则属于隐性效应。
显性效益一般产生在企业的事务处理活动或者一线的业务处理活动方面。最常见、最直接的效益表现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工作方式得到改变,因而可以直接带来生产、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工、费用、成本的减少等效果。如一般实施信息化以后,生产计划编制效率可提高100倍,物资供应计划编制效率可提高300倍,销售合同管理效率可提高12倍,库存管理效率可提高6倍,成本核算效率可提高10倍,生产统计效率可提高46倍。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指标进行衡量。
对于隐性消隐,对不同的企业差别更大,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 数据集成共享:是否实现业务经营数据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满足企业内外部对信息的及时了解和掌握。
2.管理模式:是否理顺和规范了业务流程,改进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和堵塞管理漏洞,减少人为的随意性。
3.决策支持:是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真实的基于量化指标的多维度数据。
4.资源分配:是否能够协调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
5.业务管理:对业务过程实现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以及事后分析。
6.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供应链系统,与客户、供应商直接进行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拓展市场空间。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78883/viewspace-16026/,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